晁盖劫取生辰纲遗址(杨志生辰纲被谁所劫)

晁盖身为保正又家财万贯,那他去劫取生辰纲干嘛?

宋江是水浒的男主角,但水浒最先说的并非宋江,而是史进、鲁达等人。最先上梁山的也不是宋江,而是王伦、朱贵、林冲、晁盖等人。说起来,晁盖能上梁山,是因为他劫取了生辰纲,事件败露后,他为宋江、朱仝所救,因为没有去处,只得暂去梁山躲避。后来林冲火并王伦,众人这才把晁盖扶上大寨主的位置。

按书中所说,仗义疏财的不止宋江,还有朱仝、柴进,晁盖也是一位。晁盖祖上是富户,也就是有钱人家。到晁盖这一代,家中条件也还是不错,因为他有几十名庄客,给雷横随手就是十两银子,显然家财不少。


晁盖还是保正。所谓保正,是源于王安石的“保甲法”。以五百户为一保,设都保正一位、副都保正一位,下面还有大保长和保长。五百户约有两千五百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村长或者乡长。保正负责村里的治安,也要训练民兵,不但可以自保,战时还能征兵上阵。晁盖能做保正,不仅因为他有钱,还因为他个人武艺,他曾经托过镇妖青石宝塔,可见力大无穷。

可以说,晁盖有钱、有权还有名声,这样的人,生活要多滋润有多滋润。既然如此,晁盖为何还会去劫取生辰纲,以至于后来如丧家之犬一样,不得不投奔梁山,还很受气呢?

首先,晁盖自诩好汉,晁盖仗义疏财,就是因为喜欢结交天下好汉,他也自诩是好汉。既然是好汉,那自然要做好汉的勾当。生辰纲乃不义之财,是梁中书为了孝敬老丈人,从老百姓家里所搜刮来的,好汉肯定要去劫来。往好了说可以接济穷人,往不好了说,也可以作为“飞来横财”,填自己的腰包。


谁会嫌钱扎手呢,对吧?从后来的情节来看,晁盖显然没有接济穷人,他和兄弟们分了。

其次,晁盖需要钱,晁盖家确实有钱,但指望那点田地和祖上的财产,是远远不够的。雷横抓了刘唐,后来晁盖将刘唐认作外甥,救了下来,他转手就给雷横送了10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10000块钱。还有,他接济好汉也需要钱,少则几贯钱加三五升米,多则几两甚至几十两银子(看雷横就知道了)。他颇有名声,显然帮助过不少好汉,花费巨多。


而且,晁盖还养着庄客,还要负责村里五百人(按一户征兵一人算)的军备和日常训练,这又是一笔大消费。所以,不管怎么说,晁盖都非常需要钱。

最后,晁盖想不到事情会败露,去年的生辰纲,就无人查获,晁盖对此有侥幸心理。所以他和公孙胜、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后,既没有躲起来,也没有把钱分出去。显然,他以为事情会像去年一样,不会败露,或者说,即便查也查不到他的头上。否则,他就应该提前做好准备,比如把家里财产包装好,或者提前跟梁山打招呼,随时准备跑路,而不是若无其事。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大家都想要这笔钱。但是像刘唐、公孙胜或者吴用,一个人显然做不来,那只能找个大哥组织,大家一块儿干。晁盖名声大,武艺高,素有威望,于是就成了领袖。晁盖估计也是飘了,大家这么一捧他,他就二话不说答应了。


水浒传 中晁盖将劫取生辰纲的地点选在黄泥冈是为什么?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人少好办事


晁盖为何找不到好汉劫取生辰纲?

仗义疏财交好汉,

山东河北名声传,

不管好坏都接纳,

无论优劣皆赍捐;

梁山泊里人都在,

聚义厅前心不见,

可惜半世好客义,

孤辞人世为哪般?

晁盖上梁山之前是东溪村保正,书中介绍他“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这样一位好汉在江湖上闻名是肯定,所以才会不断有人来投奔他。这个从刘唐、公孙胜的话中可以看得出。刘唐:“我来村中投奔一个叫晁盖的好汉,他是天下闻名的义士好汉,如今我有一套富贵要与他说知,因此而来。”公孙胜:“我不为钱米斋粮,闻知保正是个义士,特求一见。”“贫道久闻郓城县东溪村晁保正大名,无缘不曾拜识。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未知义士肯纳受否?”“只是保正疏财仗义,以此天下豪杰都投门下。”吴用去石碣村说服三阮的时候,提到晁盖的名字,三阮也知道。这说明晁盖因为“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再加上自身武艺过人,名声在江湖上应该是非常响亮的。按理说晁盖应该结交了不少好汉,最起码也能交几个知心的好汉。但是纵观全书,又有哪几个是晁盖的知己?“智取生辰纲”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还要吴用找人,勉强凑的一个白胜,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汉,“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的晁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性格使然,纯粹的仗义疏财。全书中有三个人仗义疏财,爱结识天下好汉,一个是宋江,一个是柴进,另外一个就是晁盖。宋江结交天下好汉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对真正的英雄好汉会更加主动和上心;柴进结交天下好汉纯粹是个人爱好,因为是皇族后代,喜欢结交朋友吃喝玩乐,他的结交应该是没有什么野心的,这是柴进大方好客的性格所决定的;晁盖的“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跟柴进有点类似,就是纯粹喜欢资助来投奔的人,这是晁盖天生善良好同情弱者的性格所决定的,不管好坏,不管强弱,都喜结交。所以晁盖平常结交或资助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如白胜一类的闲汉或者是如何清一样的翻脸不认人的无赖,这些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自己没什么本事,脸皮比较厚,游手好闲。而真正的英雄好汉,一般很少有主动来上门吃闲食的。比如三阮,虽然也听闻晁盖的大名,也就百来里路程,但是一直就没来投奔过晁盖。晁盖这种没有任何选择的仗义疏财导致了他结交不到真正的英雄好汉。

二、没有心机不善经营。晁盖在资助来投奔自己的人时,因纯是仗义乐善好使的原因,所以不加选择都是一实同仁,导致来投奔的人很多,但是没有几个英雄好汉,就是有英雄好汉,因是没有心机的施舍,不懂得感情的经营,所以比较难交到知己朋友。宋江就不一样,看到武松,不光在钱财上大方,而且在行动上也是,送了一程又一程,通过细节彻底让武松从内心上认可了宋江。在遇到李逵后,也是通过出手大方,以及有意的小恩小惠,给自己培养了一个忠实的头号打手。这样的还有很多,如石秀、关胜等等。晁盖在这方面就差远了,因为是没有任何心机没有目的的仗义疏财,结交的都是一些泛泛之交的朋友。

三、格局不大,不相信人。晁盖与人的结交,不像宋江能够让对方感觉到有心的交流,比如对薛永,比如对关胜,关胜刚入伙,就放心的派他去打水火二圣,这就是对对方的信任,而这一点更能让真正的英雄好汉折服。晁盖这一点就做得不够,比如对公孙胜、三阮,生辰纲事发之后,派刘唐和吴用押送财物先行,到石碣村后仍然派这两个人押送财物先行,有点不相信公孙胜的感觉。而上山入了伙之后,晁盖准备了一百两金子去感谢宋江和朱仝,竟然派了一个容易让人认出的刘唐去感谢,而且刘唐又是一个粗人,不够精细,事实证明后来还是没完成任务。这就连带公孙胜、三阮以及老梁山的林冲等人都不在其信任之列,而他信任的刘唐则在晁盖身亡后,马上就拥戴宋江为梁山之主,对其中的复杂之事要么不知道,要么就是假装不和道。

四、过于直率善良、不善手腕。晁盖就是一个直率的绿林好汉,没有很多花花肠子。到了梁山之后,对各位兄弟及家人也是照顾有加。书中说到,林冲看到晁盖作事宽洪,疏财仗义,安顿各家老小在山上,于是也想把妻子接过来。这个时候的晁盖应该是受到当时的梁山好汉拥戴的,如果不是宋江的介入,山寨的规模会变大,但不会像宋江上山之后那样发展迅猛,而晁盖也不会有生命危险,各位兄弟也不会去招安。宋江的手腕就不一样,除了金钱上、感情上、义气上外,为了拉拢某位看中的好汉,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比如派人扮成秦明去烧杀掳掠,让秦明没有退路不得不上山入伙,比如对朱仝,在劝说其入伙无用的情况下,派李逵弄死对朱仝有知遇之恩知府的儿子,让朱仝没有退路,只好就范等等。当越来越多宋江的人上山入伙之后,实力差距巨大的对比也会让原来晁盖阵营的好汉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站队后果。而且晁盖没有李逵这种死忠的心腹,自己最信赖的吴用又投靠了宋江。这一切已经导致了晁盖在山上基本上已经是一个孤家寡人了。对曾头市一战,在选择头领时,除开原来晁盖的原班人马外,还选择了石秀,这已经证明晁盖确实已无人可选,要不然打仗怎么会带白胜这个村汉,还有选石秀这个自己曾要杀头的人来打曾头市呢?

总而言之,性格上的缺陷让晁盖没有一个自己的知己,也没有一个忠于自己的好汉!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劫取生辰纲时找不到人,还要吴用想办法。悲哉!


根据“杨志卖刀”和“智取生辰纲”品惜杨志

杨志时刻以杨家后代自居,强烈的名门意识使他立志发奋有为,光宗耀祖。杨志是要和林冲刀光剑影的博杀中出场的,可以说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第11回,正当林冲为心胸狭隘的王伦所逼,“投名状”的期限到了最后一天时,杨志出场了,他挺着朴刀,大叫如雷:“泼贼,杀不尽的强徒,将俺行李哪里去!洒家正要捉你这厮们,倒来拔虎须。”这一声大喝不仅道出了他粗豪的性格,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他思想深处的阶级烙印,紧接着是他那给人印象深刻的洋溢着出身优越感的“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的开场白,从这里可以窥见杨志醉心仕途,想“博个封妻荫子”的思想面貌。杨志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但他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坚决不肯入伙,为的是“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玷污了”。
自以为高贵的血统和急于建功立业的抱负的难以实现形成了杨志孤独的性格。他精明能干,既不求人帮助也不屑让人接近自己,在一些行动中,他主要考虑的是与别人利益不同的特殊利益,不与他人协同,处于与别人的隔绝甚至于对立中。
杨志相当精明,相当警惕。他明白天下形势:“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也明白一路的情势,他知道黄泥岗“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他的判断完全正确。他发现有人在对面松林里“舒头探脑价望”,马上去盘问。他一见众军汉买酒,就断然制止,生怕中了蒙汉药的计策。


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的事情是如何败露的

何涛的弟弟何清因为赌博输了去王家客店里抄书,记起了当日七个买枣的商人,认得了晁盖,又识得了白胜。所以将这个线索给了何涛,官府当即抓了白胜,严刑拷问。


根据杨志卖刀分析其性格特点 以及智取生辰纲中失败的原因 写成议论文600字

全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生辰纲”来展开的。矛盾的双方,一方是护送生辰纲的杨志,一方是想夺生辰纲的晁盖等人。从杨志一方来看,护送生辰纲是他感恩图报的机会,将生辰纲安全送进蔡府,是他实现理想的开始。一路上小心应付,安排行走停歇等作息时间,旅途中谨小慎微决定行走路线。只可惜杨志等行走的时间是在五月与六月最炎热的季节,行走的路线要经过人烟稀少的莽莽丛林,队伍之中有虞候心中怨怅,老都管的左右掣肘,天时、地利、人和杨志一样未得,落入吴用等人的算计之中是必然的。
从晁盖等人来看既得天时地利又得人和,加上吴用等用尽计谋,几人通力合作,最后终于不费一刀一枪,计赚生辰纲。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天气酷热难当,写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位军士的矛盾,为后文生辰纲被劫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主要写杨志与晁盖等人在黄泥冈上斗智斗勇,是全文的高潮。第一部分处处铺垫,处处蓄势;第二部分则以第一部为基础,展示了事物的结局。
全文写法特点鲜明,伏笔照应运用自如。如前文写“酷热难当”,“热了行不动”,“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这些都为后文写军士热得“歇下担仗,那十一人都去松林树下睡倒了”作了铺垫。再如前文写杨志“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拿了藤条要打”,则与后文写杨志“拿着藤条,劈头劈脸打去”,“拿起藤条,劈脸又打去”相照应。这样相互照应,较完整地刻画了杨志粗横野蛮的性格。再如前文写“两个虞候口里不言,肚中寻思:‘这厮不值得便骂人’”“老都管说:‘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耐他’”
“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急,心内自恼他”等就为后文的“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及“老都管别了脸对众军道:‘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埋下了伏笔。这样前文为后文埋伏笔,作铺垫,蓄势力,不仅使得后文能很好地张扬,而且能使全文浑然一体,给读者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通过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中无论是对杨志精明、谨慎、蛮横的性格特征的刻画,还是对晁盖、吴用等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的群体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故事情节中,通过他们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现的。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杨志对行走时间的安排,对队伍指挥权的要求充分表现了杨志的精明与小心。作者未着一句评价,读者都能清楚杨志确实精明能干。杨志对众军士的语言与动不动就挥舞藤条的动作,又如实地写出了杨志的粗暴野蛮。作者同样未加一字评价,但一个粗暴蛮横的军官形象已站在了我们的眼前。同时,读者也明白杨志的这种对士兵不加体恤,对老都管、虞候不会改善关系的作法必然会导致杨志的失败。并且文章用如此精明能干的杨志遭到失败的事实反衬了吴用等人的智慧。文章这样一种让人物自己去说去动去表演的写作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创作的思维空间。
从人物性格的角度来看,杨志是本文中的主要人物,他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精明能干,知道社会环境,知道根据地形来安排行路时间;另一方面却又粗暴蛮横,不知道关心属下,不知道分担责任,不知道利用人心,这是他性格中的最大缺点。因为有了这一致命的缺点,所以他的遭遇只能是从失败走向失败,哪怕他有“博个封妻荫子”的愿望,但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同时他的性格中还有可悲的阴暗面。当“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门下军官见了无千无万,都向着我喏喏连声,不是我口浅,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杨志被老都管几句喝斥,一下子就被打在七寸上,说话也没有了理直气壮。到后来被老都管抢白时却只能说“不必相闹;俺只要没事便好。你们且歇了,等凉些走”。从以前的喝了来骂了去,到这时的近乎央讨的语言,着实可以看出,杨志想得志却又不得志,在夹缝中生存,处处受制于人,实在有些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