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养生,24节气

24节气有什么节气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6.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14.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19.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2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一九”。
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哪些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梦见自己家狗被火烧死了

有知道药王签内容的吗


寒露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
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怛罗斯之战的真实情况

http://baike.baidu.com/view/56624.htm百度百科怛罗斯之战
http://baike.baidu.com/view/5176.htm唐玄宗开元盛世
http://baike.baidu.com/view/410375.htm黑衣大食的资料
唐朝的当时资料!!!
相关数据
7000万
这是唐玄宗统治的天宝(742-755)年间全国人口数。官方留下的天宝十三载(754)全国人户约962万户、人口约5288万口,学者们综合各方面史料推测,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全国实际人户超过一千三四百万户,实际人口超过7000万。
那么,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口是多少呢?8世纪的时候,东法兰克福王国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之间的人口是200-300万。而直到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人口才5000万至6000万。北非的人口是300万。在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唐玄宗时期人口繁盛,反映了当时中国总的经济实力是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6.6亿亩
这是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我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70余国
这是《唐六典》列举的开元时期前来朝贡的蕃国数。这些蕃国,从东亚的日本、朝鲜到东南亚地区的诸国,从今日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到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的一些国家,都对唐朝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种朝贡的政治关系。开元时代,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成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与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亚洲各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络绎于途。前不久在西安发现了井真成的墓志,这位日本国的留学生就是开元年间来华学习的,还有与李白结下深厚友谊的晁衡,也是一位日本留唐学生。不少外国人在唐玄宗的朝廷任职。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真正创建人慧能和尚,在玄宗即位那年圆寂,此后,在玄宗统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禅宗迅速兴起,儒佛道合流成为历史的潮流,玄宗就曾亲自为《孝经》、《老子》、《金刚经》作注。所谓三夷教,即祆教、景教、摩尼教,也在华得到传播。正是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使唐朝在社会风气上显得雍容大度,李白充满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
53915卷
这是开元年间整理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数。玄宗时代,唐朝的文教事业也有很大发展。今天我们所常说的四部(四库)图书分类,正式被国家官方图书馆所采纳,就是在唐代。“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诗圣杜甫、诗仙李白都主要生活在这个时代。举几件文化建设上的典型事例。第一件事,唐玄宗曾组织鸿儒硕学,在集贤书院校雠四部图书;第二件事,开元二十年编订《大唐开元礼》,是最完备的礼制建设,稍候不久又完成《大唐六典》的编纂,是最完备的行政法典性质的文件;第三件事,大力提倡教育,广泛设立公私学校。开元二十一年(733)五月敕:“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唐会要》卷35《学校》)开元二十六年下令天下州县,每乡都要设置学校一所,以教授学生。这样推行政教的结果是:“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可以说教化大兴!
最能形象说明开元时期的繁荣局面的是杜甫的那首《忆昔》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怛罗斯之战
(怛,音dá,Battle of Talas)是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之战是一场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碰撞。
[编辑本段]怛罗斯位置
怛罗斯在前苏联境内江布尔城附近
[编辑本段]日期
751年7月-8月(唐玄宗天宝十载)
[编辑本段]可能地点
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曾称江布尔)
[编辑本段]结果
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胜利
这是一场在世界史上有重要地位,却在中国史上被有意忽略的战役;
这是中世纪前期两大帝国之间的巅峰对决;
1200多年前,3万中国军队深入西域,和17万阿拉伯大军展开厮杀;
纵横东亚百余年的唐朝铁军,在这里最后一次展现它的雄姿;
此战之后,整个中亚的历史进程被彻底改变……
这,就是怛罗斯之战。
[编辑本段]一、背景
公元6到8世纪,是西欧人眼中的“黑暗时代”。然而西欧之外的世界此时并不“黑暗”,欧亚大陆上有三个大帝国正创造着自己的文明传奇。除去固守东南欧和近东的拜占庭,便是本文的两个主角——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751年时的中国,正是盛唐的天宝年间,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此时坐在龙椅上的是李隆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唐玄宗的一代传奇天子。在他统治的时期里,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点,也进行了多次的对外用兵。尽管此时他已日益沉醉于酒色之中,不再是那个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繁荣的社会表面下也隐伏着种种危机,但大唐至少在目前还是大唐,当时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强国。
其实中国尤其是汉民族是极少侵略性的,所谓的“扩张”多是首先因为不堪“蛮夷”骚扰,出于稳定边疆、以绝后患的目的才大举兴兵。对农耕民族而言,中原江南以外的蛮荒之地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秦汉如此,唐朝也是如此。唐朝经营西域,也是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保证西北边陲的安宁。太宗年间,东、西突厥汗国先后被中国所灭,伊吾(哈密)、鄯善、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西域小国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或归顺唐朝、或被剿平。唐朝从此建立了以安西四镇——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安西都护府坐落在龟兹镇。尽管有史学家认为安西都护府辖境不能算唐帝国的正式领土,而且西南方向的吐蕃也于7世纪后半叶开始兴起,使唐朝的西域霸权几度险些丧失,但直到开元、天宝年间,这一带始终处于中华文化圈之内。
几乎在同一时期,中东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自穆罕默德先知和四大正统哈里发以来,穆斯林已经控制了亚述人、波斯人和罗马人想都没敢想过的辽阔版图,从阿拉伯半岛上的几个部落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帝国,向西占领了整个北非和西班牙,向东则把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揽入囊中,成为中国、吐蕃之外影响西域的另一极力量。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最高长官哈查只·伊本·优素福垂涎中国的富庶,应许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前者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后者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但谁都没能跨过中国的国界。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阿拉伯与吐蕃联军和唐朝进行了第一次冲突,攻打唐属国拔汗那,被唐军击败。在开元五年阿拉伯对中国的又一次战争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与吐蕃大打出手,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粟特诸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西域诸国原本大多信奉佛教、袄教等或自己的传统宗教,对伊斯兰文化的东侵感到不安,更畏惧凶悍的穆斯林战士,于是不少国家向唐朝求援(因此不要以为这一时期唐军在西域都是孤军奋战)。
[编辑本段]二、起因
在这个西域风云变幻的时期,一代名将高仙芝登场了。
高仙芝本是高句丽人,出身于将门之家。史载其“善骑射,骁勇果敢”,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与其父班秩相同。到了开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在“胡气弥漫”、开放性和包容性空前的唐代,一个“异族”受到如此重用并不奇怪,当时手握雄兵的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也都是胡人。
天宝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要道,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服于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贡献。在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的情况下,高仙芝于天宝六年(747)被玄宗任命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高仙芝从安西出发,仅用百余日便到达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连云堡地势险要,且有万人吐蕃兵防守,但高仙芝指挥下的唐军作战神勇,半天时间便攻占了该城。此后高仙芝率兵继续深入,越过险峻的坦驹岭,进入阿弩越城,平定了小勃律国,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此役之后,唐军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史。天宝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也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几乎同一时期,阿拉伯国内发生革命,750年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称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称白衣大食)。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于是一个名为石国的西域小国成了牺牲品。
749年12月,高仙芝以石国“无藩臣礼”为由,在经唐廷允许后领兵征讨。唐军一到,石国便请求投降。高仙芝先派人与之约和,但不久之后即违背承诺,趁其不备出兵掩袭,攻占石国城池。唐军不但俘虏了石国国王,而且捋走男丁,屠杀老人、妇女和儿童,大肆掠夺财物。高仙芝在此时表现出了贪婪残忍的一面,许多战利品都流入了他自己的腰包。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并因赫赫战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最高峰,然而悲剧的命运离他也不远了。
在唐军围攻石国时,石国王子侥幸逃脱,并向大食的阿拔斯王朝求救。后者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送上门来的借口,联合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所有属国,准备派大军进攻安西四镇。高仙芝得到情报后,决定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鉴于当时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有许多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参加大唐军队。其实这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唐朝要恢复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
[编辑本段]三、实力对比

唐朝方面,主将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别将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外加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高仙芝时代“凡镇兵四十九万,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而怛罗斯之战居然出动安西都护府八成以上的兵马,堪称倾巢出动,说明这次高仙芝对即将和阿拉伯的大战确有准备。唐军虽是马步混合部队,但是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战,行军速度较快。阿拉伯方面的主将是阿拉伯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兵力为呼罗珊本部宗教战士四万人,加上已经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几乎所有属国的兵力十余万,总兵力在十五万至二十万之间,有的估计为17万。在兵力上,阿拉伯联军占据了绝对优势。
唐代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手执陌刀(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接着是步、骑兵突击,后列则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击溃对方。陌刀的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肉搏时威力不减,李嗣业便是一员善使陌刀的猛将。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和横刀。唐代改进了冶炼技术,灌钢法取代了百炼法,使铁制战刀更加锋锐。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轻,但防御力却有所提升。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唐军的抛射兵器——弩,中国的弩早在秦汉时期便已独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与威力远非寻常弓箭可比。为了弥补弩射速低的缺点,秦汉以来的军阵中一直是弓弩兼有。
相比之下,阿拉伯的唯一优势在于骑兵,阿拉伯马乃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马种,呼罗珊又是波斯故地和阿拔斯王朝起家之处,当地战士性情剽悍,骑术精熟,再加上不亚于阿拉伯本土战士的宗教狂热,其素质在全国也堪称精锐。阿拉伯骑兵主要是轻骑,虽然盔甲较差,但保证了机动性。其武器包括弓箭、长矛、剑等,以及锋利无比且适于马上作战的阿拉伯短弯刀。其他兵力虽是杂牌军,装备和组织上要差一些,但西域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唐军劳师以袭远,从安西深入七百余里,其实已经在阿拉伯的地盘上作战,在补给、情报等方面都不占优势。
[编辑本段]四、战役过程
天宝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军从安西出发,在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罗斯,并且开始围攻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事后的许多历史研究者和军事家对此感到困惑,高仙芝的数万中国军队是如何在面临高原缺氧、且几乎没有补给可能的情况下翻越帕米尔高原(时间长达2个多月)?而这样一支理应疲惫不堪的军团还能在达到目的地后与拥有地利人和、数量数倍于己的阿拉伯军队作战,这本身已经是战争史上的奇迹了。
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罗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附近展开了决战。由于唐军将士极其英勇善战,加上强弓硬弩的技术优势,高仙芝曾经占得上风,阿拉伯联军先后7次进攻均被唐军步、骑兵压制住。阿拉伯军队一味依赖轻骑兵突击的弱点再次暴露无疑:这种战术在训练有素、阵形整齐的敌人面前很难凑效,19年前他们在欧洲的图尔之战中正是败在了坚守阵地的法兰克人手下,停止了对西方的扩张。但这次由于阿拉伯联军兵力实在太多,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战斗持续了五天,双方仍是不分胜负。然而就在两军相持不下的重要时刻,形势发生突变。在第五天傍晚的激战中,葛逻禄部雇佣兵见势不妙突然叛变(事后有人认为是被阿拉伯人买通的结果),这成为战役的转折点。叛军从背后包围了唐军步兵,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唐军突然失去了弓弩手的支援,阵脚顿时大乱。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高仙芝在夜色掩护下单骑逃脱。李嗣业、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此前李嗣业还曾劝高仙芝弃兵逃跑,被段秀实斥责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在收拢残兵之后,骁勇的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在李嗣业等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最后高仙芝只得引残兵逃至安西。
此役唐军损失惨重,两万人的安息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阵亡和被俘各自近半,只有千余人得以身还。但唐军也重创了阿拉伯部队,杀敌7万余人。慑于唐军所表现出的惊人战斗力,阿拉伯人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的霸权而已。而中国方面由于几年后爆发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与此同时,吐蕃的崛起成功的阻挡了阿拉伯人的东进,避免了唐朝西部疆土的进一步失守。
[编辑本段]五、尾声

怛罗斯之战后,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兵力损失殆尽,但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也许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
高仙芝败退后,仍被玄宗委以重用。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高仙芝奉命征讨叛军,在防务空虚、兵不习战的情况下扼守潼关,一度保卫了长安的门户。遗憾的是,不久玄宗听信谗言,错斩了这位虽有过错但始终对唐室忠心耿耿的将领。此后唐朝逐步陷入藩镇割据状态,再未重现昔日辉煌,在西域的霸权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
高仙芝对手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怛罗斯之役后不久阿布·穆斯林因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其余各部由此叛变,呼罗珊地区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遥远的中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从此再未试图染指中国。
[编辑本段]六、影响
战役之后,唐王朝在西域的实力并未受到影响,但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唐朝无力经营西域,并自此退出对中亚霸权的争夺。原本臣服于唐朝的中亚诸国转而臣服于阿拔斯王朝和吐蕃王朝,对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起了作用。尽管阿拔斯王朝取得了怛罗斯战役的胜利,但是慑于唐朝军队在战斗中所展示惊人的战斗力,阿拔斯王朝也打消东进扩展领土的打算,阿拔斯王朝默许了葛罗禄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附近的扩张。他们自立了一国家,并一直维持至九世纪末被后来建立黑汉王朝的入侵者消灭。
长远来说,部分因为怛罗斯战役的影响,伊斯兰文化比中国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的造纸术亦因为唐军战俘中的造纸工匠被带到由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发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在撒马尔罕新建的的造纸坊里工作而传到中亚和中东。怛罗斯战役对东西方历史进程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编辑本段]七、评价
高仙芝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他骁勇善战,屡出奇兵,为唐朝立下了卓越战功。然而,(正如一些网友所说)这位高丽人学会了中国的兵法,却没学会中国的王道。他在屡次获胜之后滋长了骄躁自满的情绪,对石国这样的小国背信弃义,还大肆杀戮百姓、掠夺财物,在当地很不得人心,并为阿拉伯大举进攻提供了口实。对怛罗斯之败,高仙芝应负主要责任。
在整场战役中,唐军劳师袭远,面对数量6倍于己的敌人而不处下风,终因雇佣军反叛,受内外夹击而溃败,仍给对方造成重大伤亡。仅就战术而言,说是一场光荣的失败毫不过分。
怛罗斯之战过后,唐朝在帕米尔高原以西之地尽失,许多自汉代以来就已载入中国史籍的古国均落入阿拉伯人手中,中国版图缩小了百余万平方公里。华夏文明从此退出中亚,这一地区开始了整体伊斯兰化的过程,直到今天。令中国人聊以自慰的是,阿拉伯人俘获了一些会造纸术的中国士兵,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由此传入阿拉伯,并进一步流入欧洲。撒马尔罕成为阿拉伯帝国的造纸中心,西方文明也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关于唐朝最后退出中亚争夺的根本原因,应该说并不是因为怛罗斯之败,而是因为安史之乱。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这是必然的结果。
天宝十四年(755 年)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唐朝在西域 的辉煌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只留下那些不朽的诗篇还在被后人传唱……


寒露过后,如何养生?

寒露节气,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此时天气昼暖夜凉,一派深秋景象,常有露珠寒光四射。因此,养生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这个时期的养生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进补:重在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秋季适合进补,但进补也讲究禁忌,不然容易好心办坏事,得不偿失。

一般来说,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也是不科学的。

寒露前后的气候特点,最显著的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所以这个时期,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因此,建议大家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同时,可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食物的摄入,以增强体质。

练太极拳,以柔克刚活气血

寒露,宣告着秋凉的真正到来。寒蝉鸣泣,罡风渐起。此时最适合的运动,莫过于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它能活气血,通经络,颇具驱寒保暖之功效。

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血管和内脏可得到适度的挤压和放松,如同按摩效果一样,能使血行加速,增加氧气的供给,同时也促进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增强人体抵抗力。

不过,练太极拳也是颇有讲究的,如果犯了以下5个习拳大忌,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这五大忌为:一忌出招僵、用蛮力;二忌松散无力; 三忌突击使招;四忌神不守舍;五忌心杂多言。

秋日登高,改善人体适应能力

秋日登高,感受到的温度变化最为频繁,这对人体健康本身是有益处的。

简单来说,它能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不过,登山虽有益,但毕竟是一项生理负荷较重的运动。因此,有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以及年老体弱者,不适宜登高。

另外,登高并不是一项说走就走的活动,有4个细节,大家必须注意:

1. 登高前要做好准备,例如带上必要的急救药物及电子设备;

2. 最好结伴而行;

3. 登高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

4. 登高速度要缓慢,上下山时可通过增减衣服达到适应空气温度的目的。